西港娱乐

西港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0252394号建议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5-07-02 14:24 来源:西港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穗文广旅函〔2025〕55号

西港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0252394号建议答复的函

骆鼎等代表:

  您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打造本土名人文化品牌助力广州历史名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20252394号)的建议收悉。我市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直有关部门进行认真研究办理,经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广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岭南文化中心地、民主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排头兵,几千年来,有大量仁人志士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为推动广州发展、中国进步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力。该建议对于助推广州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关于鼓励地方成立历史名人研究社团的建议

  我市现有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业务主管的历史文化研究社团组织8个。既有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的社团组织如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等,也有研究近现代文化的社团组织如广州市十三行文化促进会等。特别于2024年 8 月支持成立了广州市甘泉文化研究会,该社团组织在增城区委宣传部指导下,以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为依托,以湛若水思想与甘泉文化研究为重点,深入挖掘甘泉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推动甘泉文化在学术研究、文化传播、社会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鼓励支持广州地区高校、科研机构或属地党委政府牵头组织成立当地的历史文化名人社团组织,开展针对性研究工作。

  二、关于加大当地历史名人宣传力度的建议

  开展历史文化名人科普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依托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大力开展历史文化名人科普活动,2024年推出“名人故事会”和“广府新语”南粤先贤系列讲座,联合广州图书馆、越秀区图书馆举办活动30余场,覆盖市民超3万人次。2024年6月联合增城区委宣传部、中山大学哲学系和广东省社科院哲学所共建甘泉书院并创办“甘泉文化大讲堂”,讲堂围绕湛甘泉的生平、学术思想等,多维视角解读甘泉文化,全方位展现甘泉文化的地位和价值。

  开展历史文化名人宣传进校园。整合优质资源,编写特色课外读本。组织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深入挖掘广州历史名人故事,编写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本土历史名人课外读本。融入广州地域文化特色,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现名人的生平事迹与精神品质,为中小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创新教育形式,开辟多元第二课堂,提升中小学生本土自豪感,增强爱国爱乡情怀。

  开展历史文化名人相关文艺活动。广州市积极组织编撰《广州文艺百家》等作品,深入挖掘广州本土文艺名人故事,传承名人文化积累。举办“复兴路上的广州文艺”永久陈列展,集中展示了自1840年以来与广州相关的300余位文化名人创作成果。2025年迎春诗会以“春之颂”为主题,通过诗乐融合的创新形式演绎屈大均、黄遵宪等诗人的经典作品,不仅邀请专业朗诵者和音乐家参与,还线上直播的方式扩大影响力,吸引超50万市民参与互动,极大提升了历史名人诗词的传播度。

  下一步我市将依托广州电视台、广州日报社等主流媒体及抖音、微信等新媒体继续大力开展本土名人宣传活动。组织社科专家学者开展历史文化名人学术研讨座谈,开展系列宣讲,推动历史文化名人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等。鼓励学校与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场所合作,打造历史名人主题研学基地,通过进校园、开展览、办活动等形式扩大本土名人影响力。继续精心筹备组织诸如“时代先声——广州文艺百年大展”、“前进号角——广州文艺高质量发展主题大展”“复兴路上的广州文艺”陈列展等大展,全景式展现广州文艺成果和文艺名家作品典籍。在重要时间节点及名人纪念节点,组织策划专题活动,强化文化名人符号与城市记忆的关联性,提升本土名人文化影响。

  三、关于将历史名人宣传和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相结合的建议

  对属于纪念名人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统筹保护。广州全市范围内有大量纪念名人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纪念建筑设施、故居、墓葬等类别,其中纪念建筑设施如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碑,仲元图书馆旧址等,名人故居如冯云山故居、白云楼鲁迅故居、杨匏安旧居,名人墓葬如湛若水墓、屈大均墓、史坚如墓、卢廉若墓等。为推进名人相关文物保护工作,广州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成对涉及纪念名人的国、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工作及“四有”工作,规范城市建设,保护文物安全、控制文物风貌;投入文物保护经费,推进文物修缮、保养工作;建立文物保护监督员巡查队伍,对不可移动文物开展日常巡查,及时发现文物安全隐患,防微杜渐;鼓励活化利用、彰显文物价值,比如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建立的中山纪念堂,通过文物保护、展览演出、公众教育等方式开展活化利用,向全世界共享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精神。

  建立专题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举办专题展览等形式,对于本土名人进行大力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州大元帅府纪念馆开展红色展览系列,打造“帅府名人系列展”品牌,在十年间先后举办了孙中山、宋庆龄、李济深、刘纪文等21位岭南名人个人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花都区光禄大夫家庙创建骆秉章廉政教育基地,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弘扬其廉政文化思想,对于加强我市党风廉政建设有着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南粤先贤馆在国内属于比较有特色的人物类纪念馆,该馆集中纪念和展示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56位南粤先贤人物。广州荔湾博物馆举办《利通四海 义济天下——广州商人风貌展》,讲述了陈启沅、梁培基、王泽邦等24名广州商人屡开先河的商业成就,挽利权重公益的家国情怀,以及兴学办报重教的文化贡献。

  接下来将继续从政策、资金、人力等多方位推进纪念名人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深入挖掘岭南本土名人,举办专题展览,讲好先贤故事,推动历史名人家谕户晓,传承岭南文化,延续城市文脉。

  四、关于加大历史名人研究的资金投入的建议

  列支经费,开展历史名人相关学术研究。充分发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优势,通过课题立项、经费资助等方式,大力支持和鼓励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广州口岸史研究基地、广州大学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等市人文社科基地,加大对岭南历史文化以及历史名人研究力度。先后立项“广州名人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等15项重点课题,资助经费60余万元。联合中山大学启动“广州名人后代口述史计划”,完成陈寅恪、冼玉清等9位名人亲属访谈,整理文字稿45万字、影像资料120小时。

  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推进纪念名人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国、省、市文物部门高度重视,积极推进中山纪念堂、杨匏安旧居、资政大夫祠、卫国尧故居、许广平故居、何小静、何虹烈士故居、邓氏宗祠(邓世昌纪念馆)、朱兆莘旧宅、彭加木故居、屈大均墓、湛若水墓、云从龙墓、崔与之墓等纪念名人的不可移动文物修缮保护工作,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超过800万。

  接下来将继续加强历史名人的学术研究及文物保护工作,鼓励活化利用,激发文物活力,扩大名人影响力。

  五、关于培养历史名人研究人才队伍的建议

  鼓励从事历史文化名人研究的社科工作者踊跃申报市社科规划课题,支持课题立项,对符合出版标准的研究成果给予经费支持,更好地推进历史文化名人研究工作。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推进文化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符合高层次、急需紧缺文化人才引进条件的民间历史名人研究人员,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支持,为历史研究创造良好条件,对符合规定的人员给予绩效奖励。

  感谢你们对我市本土历史文化名人相关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你们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西港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2025年6月30日

  (联系人:刘璐,联系电话:38925447)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